十年教育人生路 脸庞常开幸福花 ——记黔西市惠风学校教师刘利沙 文/雷雨 侯进勇
“一个老师,如果自己都不热爱阅读,凭什么去督促孩子爱上阅读呢?”这是黔西市惠风学校刘利沙老师常常放在嘴边发人深省的一句话。 这位在家长、同事眼里的小年轻老师参加工作仅仅10年,却历经了几次教育理念的成长。入职初,她怀揣梦想走向讲台,年轻气盛,满腔热忱,但是没有经验,不懂教学,总是摸着石头过河;一年后,她有了自己的一套教育理念,她对孩子们非常严格,要求也挺高,对孩子较少和蔼可亲,总靠高压服人、靠严厉服人;后来受李镇西老师教育思想影响,以让教育人生不留遗憾作为自己教育信仰,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以礼服人、以爱服人。纵观刘老师的自我发展,从未辜负生命的芳华,总是在工作实践中不断自我提升。 她,注重家校共育,助力儿童健康成长。李镇西老师说过,教育孩子要有儿童视角,因为只有父母给予孩子的爱是无条件的,不管是生活中的关怀,还是生病后的关照。这种爱是因为孩子就是父母的生命延续,所以,除了用儿童视角对待学生,还要用家长的视角关爱学生,这样的教育是真教育,才永远不会变味。 刘利沙老师从事班主任工作多年,非常重视家庭教育,以“家长视角”关注学生,有丰富的“家校共育”的实践经验。自从新教育十大行动提出之后,在2017年09月她就开始利用班级微信群建立“家校微讲堂”,每周二晚九点和家长们准时聚在群里,对孩子们的学习态度、习惯养成、常出现的问题进行探讨和研究,探寻解决的办法,她认为只要家校拧成一股绳,孩子不优秀都难。创立个人班级“微讲堂”以来,刘老师多次通过家校共育、家校合力扭转问题学生、问题家庭,提升家庭教育指导能力,助力儿童健康成长。 努力了就会有收获,刘利沙老师2018年9月被评为黔西县优秀班主任;2020年12月在黔西县惠风学校执教主题班会示范课《感恩父母》;2021年9月获黔西市惠风学校“优秀班主任”称号;2021年12月获黔西市惠风学校“请党放心,强国有我”主题班队会大赛一等奖;2022年通过网络学习获家庭教育指导师资格。 刘老师认为,阅读可以开阔眼界,人的一生可以接触到的人和事毕竟是有限的,即便现在网络发达,学习方式异彩纷呈,但实际上大多时间都是在碎片化的阅读中被浪费了。但是书籍的世界是无限的,有时书籍上的一段文字或是一句话,会引发人们曾经的体验,激发内心的思考,达成理性与感性的共鸣。因此,刘老师很重视阅读,注重营造阅读环境。她曾与家长们共读《如何说,孩子才会听;怎么听,孩子才肯说》《做最好的家长》等书籍。刘老师说:“家长们为了孩子都在努力学习,当老师的不学习怎么对得起自己呢?”在家校共读,每周一次家校研讨的过程中,家长成长了,教师也快速成长。 “一个老师,如果自己都不热爱阅读,凭什么去督促孩子爱上阅读呢?”所以刘老师自参加工作以来,已经阅读了涉及教育教学、文学等数十本书籍。2022年4月起,参加“一知书会”共读以及担当者共读,每一期均获共读证书,并在读书沙龙中,作了“以大爱之名,做教育那点儿事儿”、“心之所向,未来可期”等专题讲座;2022年8月通过网络学习,获得儿童阅读初级指导师证书。 刘老师受橡果书院“共读、共写、共生活,为师、为友、亦为伴”的影响,遵循儿童晨诵—午读—暮省的原则。坚持安排在早上8:00-8:30安排朗读语文书上的内容;13:20-14:20第一阶段课后服务时间以默读的形式开展自主阅读课外书籍,对孩子每天阅读的内容进行签字盖章登记。放学以后,鼓励孩子们填写阅读记录卡,她设计了积累字词并填写阅读感悟、填写好词好句、以绘画的形式填写三种层次的阅读记录卡供孩子们选择,这种“以读促学”的方法让更多的孩子爱上阅读,在阅读中获取了更多的知识。 刘老师还积极投身教研,潜心研究教学方法。2018年参与课题《培养小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规范使用草稿纸的方法研究》,2021年参与课题《教育评价改革背景下小学高年级数学作业设计研究》,2022年参与课题《小学数学作业分层设计促进易搬学校学生融入学校教育的实践研究》的研究工作,现在均已结题。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,任主要成员,协助主持人开展各阶段的研究、拟写中期报告、结题报告等工作。2016年撰写的《尊严》教学设计荣获贵州省教育科学院教学设计三等奖。2019年1月,她拟写的论文《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数学思维的培养》发表于国家级刊物《创新人才》上。 “优秀”与否,是别人的评价,但幸福与否,则是自己的感觉,人人都可以幸福,所以刘老师学会从教育的点点滴滴享受幸福:被学生惦记的幸福,被家长抬爱的幸福,被同事需要的幸福,儿女身上微笑的幸福。因为幸福,才不会停下前进的脚步,才会努力提升专业能力,提升专业素养。教师这个职业,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成长,刘利沙老师以“让自己的教育人生不留遗憾”为目标茁壮成长着。虽然当孩子们调皮捣蛋的时,工作劳累过度的时,她也曾怀疑过初心,但是当幸福来临时又激励自己继续前行。今后,她和她的孩子、家长将会继续拧成一股绳,继续奋斗在自己不留遗憾的教育人生路上。 编辑:赵娜 编审:王博 监制:王正方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