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| 继续访问电脑版
毕 节人 的 信 息 门 户 网 站
毕节网 首页 毕节文化 查看内容

鼓韵锣音铸辉煌

2022-1-10 13:11| 发布者: 毕节在线| 查看: 150358 |原作者: 彭昊龑

摘要: 鼓韵锣音铸辉煌

鼓韵锣音铸辉煌

——金沙县非遗保护“清池锣鼓”发展

文/彭昊

 

“清池锣鼓”,是用“大锣、钹、圆鼓、马锣(兜锣)”这四种民间传统打击乐器组成的锣鼓声乐。产生于清道光二十六年(1846)在四川叙永、古蔺一带引进。属于清池同德坛文化的礼乐锣鼓。前身是川戏闹台锣鼓,后又陆续演绎为玩艺锣鼓调,称为“清池锣鼓过街调”。  



“清池锣鼓”的音乐美,所体现的就是“气韵生动”、“韵律优美”、“传情达意”、“以声传神”等中国传统的美学思想。其作品所展现出来的创作性和民间音乐的个性,在“我用我法”、“自成一家”的中国民间音乐精神与品质方面,都显得十分独到,极具学术价值。它用特殊的民间音乐表现手法,把具有实用价值的民间文化表现出来,每个调子都独具地方特色,似在诉说历史的演变和生活的发展,让人体味到“历史价值”的厚重感。

该声乐由四个人组队操演,皮鼓引领,其它乐器“听鼓下桡”。大锣和钹是主要的压场乐器,兜锣属于附加点拨。每一折中间有一个过门,叫做“急三锹”。演奏时,有一定的态势语,即演奏者的手势、眼神、表情都有一定的表示,或沉郁、或自豪,根据情势和乐段而定。

“清池锣鼓”至今已有近两百年的历史了,九代乡音传承。其音调韵律铿锵,彰显地方古韵,传播周边乡镇。真正的展现了清池古镇的特色文化。2014年5月金沙县人民政府公布“清池锣鼓”列入金沙县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。

 

一、韵律铿锵,秀美一方(1846——1946)



清池锣鼓分为两种:同德坛礼乐锣鼓和根据地方风俗而创作的玩艺锣鼓。这两套锣鼓调子数玩艺锣鼓惹人注目喜爱。除了在平时地方上红白事打击锣鼓热闹场景外,过年玩龙舞狮也可以配打。以不同的打击汇集不同的舞姿,吸引着乡民前来观看,场景十分热闹,给大众带来了极高的心情喜悦、新年新气象的气氛。

清池玩艺锣鼓在平时的演奏也不差于春节。地方上为百姓送牌匾、迎亲、送葬、丰收等也能让人体现出不同的情景效果。例如民国二十五年(1937),清池小学18名学子赴新场(金沙)会考,全部合格毕业,第一名就是清池学子肖万祥,新场名儒方伯鸾先生提赠“党国菁华”一扁,刻上所以考生名字,时任黔西县长舒成龙特安排清池锣鼓艺人前往当地羊跳,打锣放炮走遍通街,将扁送往清池小学,作为纪念;1984年-1988年,清池中学连续夺得金沙中考五连冠,1986年元旦,学生和家长们抬着“尊师重教”的匾额,一路上放着鞭炮,打着清池锣鼓,将匾额送到清池镇初级中学去。

 

二、起伏跌宕,曲折发展(1846——1966)



 清池锣鼓自成序以来,热闹不断,直到1966年,是一个起伏跌宕的发展期。这120年内,清池锣鼓经的兴衰分为三个阶段:清道光二十六年(1846)至宣统二年(1911),为严谨阶段,共历时65年。清池同德坛坛生打的都是坛仪礼乐锣鼓,这套锣鼓调的作用是振兴坛威。在当时的封建礼数中,并不是谁都可以演奏这套锣鼓调,只有同德坛的坛生们可以,演奏起来乐器分质,分鸣金三阵、击鼓三通、奏细乐一曲、合大乐全章等步骤。而这套锣鼓调子只传内不传外,只有庄严的仪式上面才能用。对地方人而言,不可轻视,因此大家对这套锣鼓调子充满了神秘感。这就是坛仪锣鼓调的神秘之处,至今也是这样传承。

清宣统二年(1911)至民国三十七年(1948),为兴盛阶段,共历时38年。这段时间,清池同德坛传习到清池镇所管辖的中普境内,同时将坛仪锣鼓传往该地,历时三年。民国三年甲寅岁(1915),清池江西会馆重修落成,同德坛的先生们受地方乡贤之托,迁至万寿宫,并在万寿殿设立崇儒宝坛所。次年(1916)乙卯岁春节,万寿宫做15天皇会大道场,香客繁多,也有四方游商于此商议新年商业等事,热闹非常。同时有街道龙灯会到万寿宫参庙,为方便地方人玩龙花样的转换,创办了龙灯锣鼓调子,以不同的打奏方式来舞出不同的龙灯灵感艺术。是由康世臣、康繁才、唐淳、何光斗、康毓庆等坛生组创。    



三月初,清水塘流传有“二部会打清醮”宗教民俗活动,以傩戏的方式用以祈求“瘟神吕岳”“火神罗宣”来保佑地方百姓。时有四川会馆(川主宫)永兴隆戏班子邀约傩戏掌坛师陈远通和同德坛康繁才、甘子云等坛生们组创清池川戏锣鼓,每天夜晚在“打醮”的地点,敲打闹台,加以人物形象,表演川戏给地方人观看,人数能够达到百余人以上,热闹非常。在后来的几年内,这套锣鼓逐渐得到了地方人的喜爱,还时常在外地演奏闹台,得到了广泛性的传播。

在这38年内,这两套锣鼓得到了相继的传承发展。无论是过年时玩龙演奏,还是平时闹热地方。都给地方人带来了喜悦感的氛围,能让大家感觉到消愁解闷。称之为“玩艺锣鼓”。这一阶段可以说是“清池锣鼓”发展过程中最为兴盛的阶段。

1948年至1966年秋,是面临失传阶段。共历时16年。在新中国成立后,全国上下欢天喜地,锣鼓喧天。金沙第二次解放后(1950年金沙剿匪解放),清池人过年氛围是一年更比一年热闹。打锣鼓的人几乎是个个都会。但在后来的几年,清池人生活紧张,温饱都很难解决,而在这样的状况下,清池锣鼓开始面临失传。1966年“文革”时期,同德坛被毁,坛具被烧,清池锣鼓被限制,停止传承。

 

三、幸存音,铸造辉煌(1966——1983)



清池锣鼓经自古以来的传承方式是用“口传心记”,没有将其打击方式用文字记录下来。也因这样,“文革”时期虽然停止了形式上的演奏锣鼓,却并没有停止“清池锣鼓”演奏技艺的传承方式。

改革开放后,1983年由同德坛传承人罗建成、罗登成、何正魁三个坛生商议将“清池锣鼓”的传承方式改进化,在以前“口传心记”的方法上改进为用文字符号代替乐器的传承方式:用四种符号代替锣、钹、圆鼓、兜锣这四种乐器,分别组成十二折,依次是:麻雀翅、铁脚马、龙灯会、龙摆尾、黄龙滚、一封书、两条河、花三结、反四捶、夺秋昆、探花、燕拍翅(撩子)。称为“家乡调子”,因大多数演奏锣鼓时都是沿街走打击,三人组成《清池锣鼓经》外,还将十二折锣鼓调中每小段都用手势指挥,方便串打,改进了以前演奏的灵活性。

 

三、迎来盛世,传承乡音(1983——2013)

三位老人将其组成《清池锣鼓经》后,引起许多年轻人的注目喜爱,从1983年到2007年一共24年。之间在地方上人能打“麻雀翅、龙灯会、一封书、两条河、龙摆尾”的人占地方上能打锣鼓艺人的95%。其分布范围在石路、中普、石院等地。

2008年到2013年,这五年时间内,演奏锣鼓折子的人大多都是老人,年龄大了,多数已经作古。就剩下罗建成,吴朝富等会完整的演奏出这套锣鼓。因时代发展,科技迅速,面临失传危机。

 

五、抢救锣经,列入非遗(2014.3——2015.2)



清池锣鼓在面临着失传危机,时年80岁的罗建成对此非常担心。好在2014年,清池镇人民政府为挖掘清池特色文化,整合古韵清池非遗项目。3月份,地方文化研究者罗成仲访得还保存着一套完整的“清池锣鼓”演奏技艺,用了十余天的时间对其资料收集整理上报。

2014年3月14日,金沙县文化馆非遗普查工作组对遗存下来的这套完整的“清池锣鼓”演奏技艺进行了及时的抢救。当天11点,组织了现存的锣鼓艺人吴朝富、罗建成、罗应成、康永信、王龙强、罗先进、陈乃森七人到江西会馆演练清池锣鼓。后文化馆工作人员又召集大家到政府讲述了这套锣鼓的历史渊源,并把现存状况和演练的艺人年龄记录下来。

2014年5月3日,金沙县人民政府官网公布“清池锣鼓”加入“金沙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”。并在后期得到县级、镇级文化部门的帮助下,录制上传了“清池锣鼓”演奏视频,并倡议召集新一代年轻人传承“清池锣鼓”。

 

六、鼓韵锣音,谱铸新篇(2015——2020

在县文化馆和清池人民政府及社会各界人士的帮助支持下,2015年4月4日在江西会馆组织成立了“金沙县清池镇锣鼓协会”。协会会员达到143人,由罗建成任会长,吴朝富、刘舟记、陈世明任副会长。协会地点在清池镇科技文化信息服务中心。

自成立协会后,协会人员不断努力奋斗,一边宣传清池锣鼓;一边收集历史渊源、传承脉络等资料。并定位协会目标“原滋原味学习,结合创新传承,团结实干发展”的思路制定五年计划。根据非遗的实际情况深入了解学习《中华人民共和国非遗法》和《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》相关法律规定,申报加入县级以上非遗保护。

2017年6月份,由金沙县文化馆组织下,在清池江西会馆组织申报“清池锣鼓”为“毕节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”。

2018年和2019年,“清池锣鼓”多次展现在县级以上宣传部、文广局的宣传视频中。2019年10月14日曾在贵州电视台综合频道《我在贵州等你》栏目上面展演出来;2020年5月28日首次上映央视大型纪录片《中国影像方志》(贵州卷金沙篇)的“文化记”中。

传承古韵,与时俱进。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立“文化自信”的精神要求。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,实现中国梦。锁定传承的发展目标,方向明确,勇往前进。打造地方特色文化艺术的代表,为传承金沙县清池镇文化发展的基础做到实际的行动!


(责编:王正方)


撰稿人:彭昊龑,金沙县清池镇科技文化信息服务中心。图片来源:中央电视台《中国影像方志》摄制组提供。


(注:本文未经作者和毕节网允许,不得转载,否则构成侵权。需要转载的请与毕节网编辑部联系,电话:18085756119)


 

最新评论